教區是我家,攜手建設她
2022年2月28日
春節的祝福
新年伊始,祝願各位主內的兄弟姊妹身心康泰,龍馬精神!每逢佳節倍思親,在此特別勉懷已故楊鳴章主教,設立「教區籌募建堂及發展基金委員會」,肩負建設新聖堂、增建墳場龕位、及各堂區維修費及未來各項發展籌募經費之工作。楊主教高瞻遠矚,透過上述委員會任重道遠的工作,邀請全體教友直接參與及支持教會的發展事工,充分發揮教友職務。我要感謝過往三年無私奉獻的教友及各委員的貢獻,更冀望新任主席陳志明神父及他的團隊,在聖神帶領下承先啓後,堅守楊主教的祝托,延續擔負這項神聖的任務。尤記得教宗方濟各在上任之初,便提及「創意」的重要性,而「創意」是指「尋找新的途徑」即「尋找最佳的方式來宣揚福音」,特别在疫症又再肆虐之下,讓我們既能一邊關顧身邊因疫情而受影響的兄弟姊妹,更能發揮創意讓籌募發展資源的同時能以別出心裁的方式宣揚福音。
林祖明神父
前任主席 (2019-2021)
教區籌募建堂及發展基金委員會
/filemanager/letter/common/upload/images/1/6/t_father-rev-benedict-lam.jpg
捐獻也是靈修?
2022年4月1日
當然是!捐獻,在教會中歷史悠久,可以追溯至初期教會保祿為耶路撒冷貧困信友們收集捐款的行動開始。
為什麼捐獻也是靈修?近代著名的靈修作家盧雲神父,在他的著作《募捐靈修》中這樣寫道:「募捐是一種建基於福音的靈性行動。募捐者向他人展示對未來的看法,並邀請他們參與由此而產生的使命。」以教區的籌募建堂及發展基金為例,我們藉著募捐的行動,願意告訴信友們,教區對未來發展的看法,就是因應人口北移,我們認為必須把資源投放在新界北部及大嶼山新發展區,好配合日後福傳及牧民工作的開展。因此,我們邀請各位兄弟姊妹藉著捐獻,來參與教區的發展,一同承擔使命。
從捐獻者的角度來看,他擁有的資源,不管是財富、能力或時間,原來是自己的,但當他願意捐出來的時候,他就跳出自己之外,考慮到其他人的需要,以其他人為焦點,這就是回應了主要求我們彼此相愛的命令,深化與主與人的關係,當然就是靈修。
還有,捐獻必須要在祈禱及感恩中進行的。在祈禱中,我們肯定自己最深的身份:天主所愛的子女,由此而懷著感恩之情,與他人分享所有,也就是天主的愛。所以,無怪乎聖保祿鼓勵信友捐獻時,這樣說:「辦這種供應的事,不但補助了聖徒的貧乏,而還可叫許多人多多感謝天主。」(格後9:12)
讓我們也以捐獻來做靈修,自己親近天主,也使他人親近天主!
天主教香港教區
輔理主教夏志誠
/filemanager/letter/common/upload/images/2/9/t_bishop-joseph-ha.jpg
建堂籌款與牧靈更新
2022年6月1日
為應付未來的發展需要,教區成立籌募建堂及發展基金委員會,具體目標是籌募港幣十億元,用於興建兩所位於粉嶺及東涌的新聖堂,以及其他教區設施,以回應社會不斷發展所帶來的牧靈挑戰。不過,這次籌款計劃的願景和策略,卻是教會的牧靈更新。我們希望藉此再一次喚起每人內心最珍貴和神聖的禮物,即上主一直與我們同在的恩典,並為如何分享這個喜訊的方法注入新的活力。通過這次籌款建堂活動,我們的目標不單是提供更大和設備更好的聖堂建築物,而是一個更新的教會;一個由眾多不同團體組成的眾家之家;一個充滿著愛心的標記和鼓舞人心的見證的社區。
我們每一個人,都在這次籌款建堂活動中,扮演一個不可或缺的角色。作為教區的一分子,通過洗禮,我們都被召在牧靈上作出更新。除了按每人的能力慷慨捐款外,我們也應共議同行,與所有兄弟姊妹一起參與這個更新過程,讓我們籌建的聖堂,不單是一座宗教場所,更時一度神聖空間,專注於向外傳播福音,而不是著眼於一個給予人安全感的舒適區。因此,我們邀請教會內所有的堂區、學校、家庭、組織、修會團體,以及機構,一起攜手前行,傳承前人留給我們的信仰見證,為香港社會未來的牧靈需要作出回應。
這裡我想分享一個堂區牧靈更新的體會。疫情前,差不多每年的暑假,我都到西班牙走雅各伯之路。作為一位朝聖者,沿途的聖堂建築、禮儀都是旅程的目標;如果每當經過聖堂,都看見它們重門深鎖,實在是很令人洩氣,更談不上宗教氣氛或朝聖了。因此,在教廷的鼓勵下,西班牙教會過去一直努力完善這條古道,去接待平均每年二十多萬來自世界各地的背包客。他們的努力,不是完善衣、食、住、行的配套,而是讓這古道由著名的徒步文化之旅,回復至真正的朝聖之旅;由純粹鍛鍊意志和體力的活動,提昇至虛空心靈、聆聽天主的操練。
最近一次走上雅各伯之路,我發現無論甚麼時候經過聖堂,即使是早上六時,它們大都是大門敞開,並且有人接待。另外,還有一間在星期六主日提前彌撒後,邀請所有的朝聖者留下晚餐。食物雖然簡單,但讓人強烈感到教會的門是打開的,自己是被歡迎的一位。不單是天主歡迎我,這條村莊、這個教區也歡迎我。我為自己能在路上有這樣的體會而高興,也為這團體的更新而感動。
願聖神也引領我們 使我們藉著牧靈更新,能夠與基督同行,肩並肩的將福音的喜訊傳遍普世。在此再邀請各位鼎力支持教區籌募建堂及發展基金委員會的各項籌款活動,一同參與教區的發展,一同光榮天主!
天主教香港教區
蔡惠民副主教
/filemanager/letter/common/upload/images/3/24/7-25Astroga-Iglesia de San Francisco.jpg
/filemanager/letter/common/upload/images/3/24/t_7-25Astroga-Iglesia de San Francisco.jpg
/filemanager/letter/common/upload/images/3/25/7-25Astroga-Iglesia de San Francisco3.jpg
/filemanager/letter/common/upload/images/3/25/t_7-25Astroga-Iglesia de San Francisco3.jpg
/filemanager/letter/common/upload/images/3/26/7-26Foncebadon.jpg
/filemanager/letter/common/upload/images/3/26/t_7-26Foncebadon.jpg
/filemanager/letter/common/upload/images/3/27/7-27Ponferrada-on the way4.jpg
/filemanager/letter/common/upload/images/3/27/t_7-27Ponferrada-on the way4.jpg
/filemanager/letter/common/upload/images/3/28/7-28Villafrance-Church of Fuentes Nuevas1.jpg
/filemanager/letter/common/upload/images/3/28/t_7-28Villafrance-Church of Fuentes Nuevas1.jpg
/filemanager/letter/common/upload/images/3/29/P1220901.jpg
/filemanager/letter/common/upload/images/3/29/t_P1220901.jpg
/filemanager/letter/common/upload/images/3/30/P1220965.jpg
/filemanager/letter/common/upload/images/3/30/t_P1220965.jpg
/filemanager/letter/common/upload/images/3/31/P1220968.jpg
/filemanager/letter/common/upload/images/3/31/t_P1220968.jpg
/filemanager/letter/common/upload/images/3/32/P1230113.jpg
/filemanager/letter/common/upload/images/3/32/t_P1230113.jpg
/filemanager/letter/common/upload/images/3/33/P1230117.jpg
/filemanager/letter/common/upload/images/3/33/t_P1230117.jpg
/filemanager/letter/common/upload/images/3/34/P1230119.jpg
/filemanager/letter/common/upload/images/3/34/t_P1230119.jpg
/filemanager/letter/common/upload/images/3/35/P1230122.jpg
/filemanager/letter/common/upload/images/3/35/t_P1230122.jpg
/filemanager/letter/common/upload/images/3/36/P1230190.jpg
/filemanager/letter/common/upload/images/3/36/t_P1230190.jpg
/filemanager/letter/common/upload/images/3/37/t_thumbnail.jpg
長者是堂區的實力派
2022年7月25日
最近看了一個音樂節目,介紹香港的粵語流行歌曲,當中有不少知名的香港歌手,帶動香港粵語歌的發展和流行,他們都被稱為歌壇實力派。
實力派的稱號,得來不易,除了擁有一定數量能以膾炙人口的創作歌曲外,亦要被同業內的相關人士,欣賞其歌藝精湛的能力。還要在其公眾形象上有良好的社會認受性,才堪稱為實力派。
能得此稱號當然有其背後的種種付出,時間心力總是少不免的;故此實力派也會被人冠以一種較為年長的訊息。但實際上他們當中不少的人,仍然是活力充沛,時常躍動於歌壇的。
而另一些真正較為年長的歌手,雖然已經較少唱新的歌曲,但在參與扶植新秀時,他們一般會與新秀合唱自己的一些成名舊歌。因此一種新的感覺或化學作用,便由此產生,使聽眾們能有耳目一新的感受。
其實,在我們每一個堂區當中,也有不少實力派的弟兄姊妹,他們各自都在自己的生命中譜寫出不少動人心絃的樂曲,甚至不少的他們仍然編寫著人生的不同樂章。但是我們可能沒有機會去聽過,去欣賞過。
在人生歷練中所累積的,都是珍貴的生命財富。在與他人分享這些生命的成果的同時,亦能使自身的生命更上一層樓,成為培育者,成為促成者,讓更多的人受益。在我們的信仰中,我們實在深信 “生命影嚮生命”的現象,天主子耶穌基督,以人可見的具體型態,活在我們當中,與我們分享衪的富饒。
作為擁有人生豐富得著的每一位實力派,誠邀您們也繼續参與,貢獻及建構本地教會的“共融樂章”,使教會內的後進,也能仿效學習,貢獻一己之力, 從而展現教會繼往開來的美好傳承。
我們鼓勵各位鼎力支持教區籌募建堂及發展基金委員會之各項募捐項目,共同建設主的教會,為你們譜上積極和諧之樂章,更展現我們豐盈之信仰生活。
天主教香港教區
陳永超副主教
/filemanager/letter/common/upload/images/4/38/t_Rev-Joseph-Chan-VG.jpg
堂區是聖召的泉源
2022年9月19日
培育聖召是由家庭開始,而堂區是眾家之家,堂區正是聖召的泉源。
年輕人接觸聖召,多由堂區團體活動開始。在團體中,有年紀相若的朋輩,有神職人員或經驗豐富的長上所陪伴,在愛的氛圍下,不少神父、執事、修士、修女的聖召因而產生。
我們非常感恩,當年青人在受到聖神感動下,能夠勇敢回應聖召。然而,隨著社會轉變,生活上選擇的多樣性,急速的節奏,外界的各種吸引,近年來能夠主動回應聖召的青年越見稀少。既然培育聖召是由家庭開始,我們每一個公教家庭實在責無旁貸,在每日的祈禱當中,曾否為自己的子女祈求聖召,作主的僕人?而作為聖召泉源的堂區,我們的堂區神父、議會成員及教友,是否常常謹記其中一個首要使命,就是培育聖召,讓福音傳遍普世?倘若全港五十二個堂區,大家都重視聖召的培育,定能結出更多聖召的果實。
回應和推動聖召是每一個基徒的使命,香港教區聖召委員會多年來舉辦不同形式的活動、聚會、聖召行等等,不斷地嘗試以各種方式熾熱教友的心火。畢竟莊稼多,工人少,教會實在需要更多牧者去帶領羊群。
的確,回應聖召是每一位青年人的選擇,但背後的推動力不可或缺,堂區主動的培育、陪伴和鼓勵,能給予青年人更大的信心和力量,勇敢去回應各人的聖召。但願每個家庭、每個堂區都可以為此出一分力,讓堂區能真正成為青年人聖召的泉源。為新發展區域建設新聖堂及新堂區,必能成為培育聖召的基地,在此邀請各位鼎力支持教區籌募建堂及發展基金委員會的各項籌款活動,一同參與教區的發展,一同為培育聖召而作出奉獻!
天主教香港教區
甘寶維副主教
/filemanager/letter/common/upload/images/5/39/t_rev-kam-po-wai_thumbnail.jpg
奉獻,永遠奉獻
2023年1月9日
湯姆的麵包
讓我與大家分享一則年輕人為難民籌款的震撼故事。
當湯姆(18 歲)一位年青的麵包師,聽聞烏克蘭發生危機而數百萬人即將流離失所時,他即決定以義賣麵包為難民籌款。他烘焙了多款麵包,更包括特別為有食物過敏和素食者而烘焙的麵包供各人選擇。他的出品在一個半小時後全部售罄,並籌集到驚人的 158.20 英鎊為難民捐助了一個寶貴的宿位。
謹向這位年青人致敬。
互聯網上不難找到許多令人驚嘆和鼓舞人心的籌款故事,而且多涉及一些看似微不足道但卻為受惠人帶來恩惠及感動的真人真事。非常高興眼見很多年青人都熱心公益參與各式各樣的籌款項目,雖然我們「香港教區青年牧民委員會」並沒有直接參與教區興建新聖堂及發展之籌款項目,但我鼓勵所有公教青年要推動這項極具意義的工作,支持教區建設更多聖堂,為信友們對提供敬禮及讚美天主的地方,為主內各兄弟姊妹提供聚會及分享信仰之所。新聖堂更能為當地社區提供各式各樣的服務,優化社區生活以建立天主在世之國道。
我誠意邀請公教青年在各自的崗位上參與建堂工作,我們了解青年朋友們正面對艱鉅的挑戰,社會經濟不景而失業率高企都影響著年青一代,特別是初畢業的同學,他們可能隨即要面對失業的困境。但我們不要失望,初期教會的教友一樣面對艱苦的經歷,但憑著奉獻的決心,終於把今天的教會建立起來。各位公教青年,讓我們與教區大家庭一齊成就這建堂的使命吧!
我更誠邀各位公教青年,奉獻你們的才華與時間,出謀獻策,令整個籌款工作更具活力及成效。當然更希望大家能量力捐輸,只要是出自各位的善心善意,你們必能得到上主的眷顧。
都讓我們回應「主教代表會議」所倡議的「共議同行」精神,與香港教區及各主內的兄弟姊妹一同參與建堂工作,願主護佑我們能順利完成這使命。
香港教區青年牧民委員會主席
陸志浩神父
/filemanager/letter/common/upload/images/6/40/t_rev-tito-lopex-martin-mg.jpg
聖若瑟堂——家鄉之外的家
2023年2月20日
建堂是神聖而浩瀚的工作 先輩善功成就今天的基礎
羅馬教廷傳信部在1841年,將香港升級為監牧區。並派駐華總務長若瑟神父(Fr. Theodore Joset)從澳門到香港主辦此事。1842年,若瑟神父在威靈頓街和砵甸乍街交叉口建立了香港第一間教堂:聖母無原罪堂。主要是為了服務遠離家鄉的葡萄牙教友而建的。後來,聖母無原罪堂轉去了堅道。
1845年,灣仔的聖方濟沙勿略小堂建成。之後,米蘭外方傳教會和嘉諾撒修女會來到香港,來自中國內陸的教友也開始增多。為了服務這些離鄉背井的教友。聖方濟沙勿略小堂在1864年擴建,並正式成為堂區。這是香港的第二間教堂,也成為這些外鄉人"家鄉之外的家"。
1868年高神父(Bp. RAIMONDI, Giovanni Timoleone)被委任為宗座監牧。他後來被大家稱為高主教。高主教發現當時的香港有很多駐港英軍,剛好駐扎在金鐘一帶的兵房。當年英國派遣來香港的士兵中,多是來自愛爾蘭及穌格蘭。目前可追查到:當時來香港服役的愛爾蘭步兵團,大約有第18、49、55、73步兵團等,而這些兵團士兵,多是天主教徒。但作為天主教教友,他們卻連參加彌撒和聚會的地方都沒有。高神父看到英政府資助聖公會建立了聖伯多祿堂,為了能更好的服務這些教友,他就此提出:"為了政府的愛爾蘭軍人中的天主教教友,修建一個離軍營不遠的教堂。"此教堂在1872年11月30日建成並啟用,為哥德式建築,用花崗岩和磚頭建成,地址在半山花園道37號。並以聖若瑟作為堂區主保,故此稱為"聖若瑟堂"。
故此,花園道聖若瑟堂首批服務的信眾,就是這些離鄉別井,遠赴海外的軍人。這些年青人在家鄉之外,在征途中得到聖若瑟堂的牧靈服務,享用來自天主的慰藉。找到"家鄉之外的家"。聖若瑟堂更成為到目前為止,香港唯一的一個,仍在同一個位置、用同樣名稱的,最古老的教堂。
天災人禍折舊新猶 聖堂必需重建維修 人力財力迫切需求
1874年9月22日強烈颱風襲港,造成了至少2000人死亡,1100多間房屋被毀,財產損失鉅大。不僅如此,當時風暴中也錄得了輕微的地震,聖若瑟堂則被此風暴和地震夷為平地。災後教堂立即得到重建,並於1877年6月3日上午,簡單祝聖儀式後,教堂就重新投入服務。
二戰期間,教堂被炸彈擊中,卻仍盡力服務教友,但最終還是因為屋頂被白蟻破壞嚴重。不得不在1966年拆毀重建,並在1968年6月1日下午建成,由徐誠斌主教祝聖新堂,並與6位神父共祭主持了首台彌撒,之後還進行了紀念匾的揭幕禮。之後立即啟用。也就是現正在使用的教堂。
聖堂是眾家之家 福傳及服務基地
往後幾十年,隨著香港經濟的快速發展,本地的外籍人數增多。此時政府管治層、警隊、銀行商行、和教育文化等界的掌權者和管理者,都以英國人為主。這些"上流社會"人士對於宗教信仰的需求,成為聖若瑟堂一直以來"本著開放的精神,服務本時代最有需要的傳教使命"的對象。這些居於山頂或半山區的英政府和工商界精英人士,同樣在聖若瑟堂,找到了"家鄉之外的家"。
1997前後,旅居香港的西方人士離開了香港。同時,又因為香港經濟快速發展,不少本地家庭開始聘用海外家務助理,以至有幾十萬離鄉別井,來到香港做家傭工作。她們很大部份來自菲律賓。得益於天主教傳入菲律賓500年的悠久歷史,這些菲籍外傭多是天主教友。她們每週休息一天,使得星期日的中環成了最多菲律賓聚集的地方。聖若瑟堂剛好就坐落在中環附近,堂區本著一直持守的"以來的開放的精神,服務本時代最有需要的傳教使命"的精神。在最近數十年服務這些他鄉謀生的年青女仕。在這裡,她們得到牧靈服務;在這裡,有天主聖言和神父的教導,為她們指導生活的方向、和工作的態度;在這裡,她們得到與鄉親友好相聚互助的歡樂;在這裡,她們找到了"家鄉之外的家"。
堂區服務與時並進 改善基建刻不容緩
雖然聖若瑟堂主日彌撒幾乎每小時一台。更一向以英文為主,並沒有中文彌撒。但是,在我出任主任司鐸後,可能有些居住在附近的本地老年教友,知道我是中國人。故此來到我的辦公室,請求我為他們開設廣東話彌撒。又因為在我到來之後,修建了直通一樓教堂的電梯。並重建了男女廁所、新增加了教堂二樓的跪凳和並以高低排列。這些新的裝修使來參加彌撒的人方便了很多。這使得以前一些教友雖然住在附近,但是卻因為腿腳不方便上樓,而不能參加主日彌撒。現在終於可以坐電梯上來,參加彌撒了。而且,聖若瑟堂有著大量的停車位,無論是坐的士過,還是駕車過來教堂,都很方便。經過數月籌備,在教堂職員及眾多熱心教友義工協助下。於2019年4月開始,在每周星期六下午4點30分,開始了中文廣東話提前主日彌撒。一直到現在,參與人數逐漸增加,服務彌撒的信友亦不斷增多。使附近和有特別需要的教友受益。他們在"自己家不遠處,找到了家"。
支持教區籌募建堂及發展基金 開拓福傳機遇恩澤天主的子民
聖若瑟堂亦在2019年開辦了"聖福若瑟廣東話慕道班"和"聖福若瑟普通話慕道班。聖若瑟堂在2021年4月3日,迎來了百多年來首批大約30個,通過中文慕道班培訓而接受洗禮的教友。這開拓了堂區為本地及內地來港華人服務的新篇章。這些新移民,通過聖若瑟堂的慕道班,在堂區建立了"家鄉之外的家"。他們在這裡,一起祈禱、讚頌、和傳掦天主的愛。並透過各種活動和服務,以及信友間互相關愛支持,踐行基督徒"愛主、愛人"的誡命。慢慢的,這些新移民開始融入香港社會——這個"家鄉之外的家"。
通過反思我們聖若瑟教堂的服務及過往之歷史,我相信香港教區的每個堂區,都在為每個時代,通過堂區有形可見的建築,和無形卻勝有形的基督愛的精神的服務,有各種需要的教友建立了一個家。而通過聖若瑟堂近兩年的裝修和建設,我個人在沒有任何經驗,一窮二白的情況下,問詢了很多專業的,和在很多有愛心的弟兄姊妹的捐助下,在聖若瑟堂根據急迫切的需要,而做了很多修理、裝修和重建的工作。只是為了給我們教友一個溫馨、舒適和有愛的家。所以,根據切身的體會,我相信:教區設立「教區建堂及發展基金」,是絕對正確及有所需要!各位親愛的兄弟姊妹,您們的捐獻實在意義重大而且刻不容緩!透過學習聖若瑟的精神,都讓我與您們分享我們的堂區精神:"以開放的心服務於時代的需要;讓我們每個教友的教堂都成為眾多公教家庭的「眾家之家」;對離開家鄉的教友們更成為她們家鄉之外的家"。
談雷濤神父
/filemanager/letter/common/upload/images/7/41/t_fr-joseph-tan-leitao.jpg
推動褔傳和愛德服務
2023年3月1日
擴建粉嶺聖若瑟堂、興建東涌的新聖堂 — 推動褔傳和愛德服務
「堂區是一座燈塔,發射信仰之光,從而滿足人心最深層次而又最真誠的渴望,並為人的生命以及家庭生活賦予意義和希望。」〈聖職部實施訓令「堂區團體的牧民轉變」第十二節〉。感謝天主賞賜香港天主教教區豐富的恩典,得以擴建粉嶺聖若瑟堂和興建東涌的新聖堂,可以在該區內成為特定敬禮天主的有形標記,讓更多的信友參與恭敬天主。教宗方濟各在〈褔音的喜樂〉第二十八節提到:「堂區藉著它所有的活動來鼓勵和培訓它的成員成為福傳者。」信友可以在堂區學習並聆聽天主的聖言,認識主耶穌基督,並與牧者攜手合作,推動褔傳和愛德服務,感受到自己是天主聖潔的子民,履行地鹽世光的職務,為褔音作見證。
捐助建堂全賴您們的支持
「天主愛樂捐的人」(格後9:7)
我們期待新聖堂的落成和啟用,喚起更多的信友熱誠地參與教會的褔傳事工,使新聖堂能在聖事、褔傳和關愛弱小者的服務使命中,活躍和擴展起來,好讓區內尚未認識耶穌基督的人士,有機會接觸教會,分享天主救恩的喜訊;同時,我們渴望每一位主內兄弟姊妹,能感受到教會是天主子民共融的大家庭。我們同屬基督的肢體,為建樹基督的身體,使身體不斷增長,我們各盡所能,在愛德中將它建立起來;教區全賴您們的支持,慷慨解囊,捐助建堂的計劃,正如保祿宗徒所說:「每人照心中所酌量的捐助,不要心痛,也不要勉強,因為天主愛樂捐的人。」(格後9:7)
願天主永受讚美!
主內
葉定國神父
西南九龍總鐸
/filemanager/letter/common/upload/images/8/42/t_rev-steven-ip.jpg
堂區建堂及維修費用有賴教友全力支持
2023年5月8日
各堂區必須面對維修工程的考驗
在我初到青衣聖多默宗徒堂服務的時候,剛巧聖堂要進行大維修,所需費用是以「千萬計」,得到教友的慷慨解囊籌得經費,大維修得以完成。
幾年後我到天水圍聖葉理諾堂服務,剛巧聖堂天花有維修工程,維修費要「幾百萬」,目睹教友的大力捐輸,天花維修工程順利完成。
教友熱心捐獻 - 建堂及維修工作必順利完成
來到藍田聖愛德華堂經歷三載的新冠疫情,隨著不斷更新的防疫措施,我們的『信仰生活』改以網上進行。在聖堂關閉期間,沒有公開彌撒的日子,教友親自到聖堂做奉獻、或是存入款項到堂區帳戶,種種愛教會、愛堂區的熱情,令我非常欣賞及敬佩,深深感受到教友對堂區的熱愛。
去年12月東涌聖母訪親堂邀請我們的教友,參加他們的「兒童音樂籌款晚會」,教友都迅速回應,紛紛把善款存入該堂的銀行戶口,也有教友到宿舍探訪神父並以善款支持他們的晚會。
教區在4月23日舉行『齊步同行』籌款,目的除了為教堂建堂及發展籌款外,也期望把所有堂區、天主教學校、教區各個機構及天主教組織聯合起來,體現『眾家之家』的團結、分享及共融的精神。
得悉各個堂區都很踴躍贊助聖職人員/牧職團參加『齊步同行』籌款,我萬分感謝教友們對我的支持及贊助。讓我們一同為這事工祈禱,盼望上主按祂的聖意使粉嶺聖若瑟堂 (剛成功擴建) 、興建東涌新聖堂、增設墳場龕位等建築項目,能按部就班開展這些「以億」計算的工程。
如教友願意持續為上述項目作出捐獻,歡迎大家在網站下載表格成為每月捐獻者。祝願當天參與步行活動的教友在聖神的看顧下,人人平安喜樂。讓大家努力為教區籌務建堂及發展基金的籌款活動效力。
願上主賞賜各位恩寵滿溢!身心康健!
包天浩神父
東九龍總鐸
「回家」
2023年6月1日
堂區由最初的鑽石山聖家堂開始,天主就一直帶領着我們,祂藉著不同國籍的神父、修士、執事、修女來發展堂區和培育信眾,服務及工作涵蓋教育、牧靈、靈修等方面。
過去三年,堂區受到疫情影響,彌撒及活動只能移師到網上進行。慶幸現在疫情過去,堂區終於可以逐步回復正常,教友們都能回「家」,並且能除下口罩,與各善會一起參與各式各樣的活動,例如:新年團拜、「四旬期陪伴耶穌」、拜苦路、善會日等,真是十分值得感恩。
今年,為了能加強教友對聖言的認識,堂區特別舉辦「默墨抄寫馬爾谷福音」活動,作為重點培育;此外,堂區亦舉辦一系列靈修講座,讓教友有更多機會接觸聖言,加深對信仰的了解。
很多教友都說聖家堂給他們「家」的感覺,彼此就像是一家人一樣,正因為大家都視堂區為自己的另一個家,所以兄弟姊妹們都十分願意分擔堂區的大小事務,希望為堂區出一分力。
我們的教區正是各堂區組成的信仰大家庭,所以每逢教區舉辦的活動,兄弟姊妹們都十分樂意支持,實行「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在去年的教區建堂籌款活動及今年的教區慈善步行活動中,教友們除了積極參與之外,也慷慨大方奉獻,為教區籌集善款。當天天公做美,堂區安排旅遊巴接載,讓教友-起浩蕩出發,到達會場參與了起步禮,體驗到我們是教區的-份子,步行沿途中更與各堂區的相熟教友問好、與多年未見老友相聚,就好似四散的兄弟姊妹「回家」一樣。
如果燧石、海綿和蜂巢代表着三種不同的施予者,我們會希望成為哪一種呢?我們用錘子敲打燧石,它就會濺出碎片和火花。我們用力擠壓海綿,它就可以滲出水,力度越大,水就越多。蜂巢卻不同,它是一個貯存峰蜜的地方,它給人類提供了源源不絕的蜂蜜。
為了拓展教區這個信仰大家庭,希望我們每一成員都肩負起傳教的使命,共同參予建堂基金,發揮互愛互助精神,這樣才能令更多人有機會認識天主,獲得永生。
在信仰的大家庭之中,從每一位教友、不同的善會團體、各位兄弟姊妹身上,我們都可見證到天主慈愛的臨在。在未來的日子,我們把一切交托給天主,希望藉着聖家:聖若瑟、瑪利亞、小耶穌的代禱,天主繼續帶領教區和堂區在信仰旅途中向前邁進。我們將滿懷信心,履行福傳的使命,尤其是跟區內的居民、家人和朋友分享天主的愛,將天主的喜訊帶給身邊的弟兄姊妹,讓大家回到耶穌建立的家「教會」。
願主祝福大家!
張明德神父 聖言會會士
中九龍總鐸
/filemanager/letter/common/upload/images/10/45/t_rev-johnson-dhos.jpg
基督徒為甚麼要有感恩的態度
2023年7月1日
感謝天主救贖的大恩
天主救贖的大愛是我們信仰的核心。主耶穌基督為了人類的罪從天降下,甘願承受痛苦的十字架刑罰,流出祂的寶血來潔淨我們的罪污。好使相信祂的人能夠得到新生命,這也就是天主永生的生命。因此,我們懷著這個信念,再也不害怕死亡的威脅,因為天主是生命的源頭。藉著十架標記,我們能夠有屬靈的力量,活出基督信仰的生命,結出聖神的果實來見證天主的鴻恩。
感謝天主慈愛的照顧
得撒洛尼前書5:16 – 18保祿說到:「應常歡樂,不斷祈禱,事事感恩:這就是天主在基督耶穌內對你們所有的旨意。」若細心默想一下天主每日慈愛的照顧和事情的安排,我們都應懷著感恩的心來感謝天主。天主在我們的生命中,賜給我們良好的教育、職業、配偶、家庭、朋友、同事、主內的弟兄姐妹、健康的身體和各種不同的恩寵。因此,我們應該感謝天主的慈愛讓我們活得更豐盛。
感謝天主的看顧和守護
主耶穌在瑪竇福音中說過,我們每一根的頭髮也都一一的數過。從福音的訊息中,我們瞭解到天主的慈愛把我們照顧得無微不至。在舊約聖經中,我們確知梅瑟從出世開始,在人生的道路上,遭受到許多的坎坷、困苦、懲罰和意志軟弱。他在惡劣環境中受欺壓,在逃亡的困境中,都得到天主看顧和守護。同樣地,我們信仰基督,也常常蒙受天主的看顧和守護。保祿在格林多後書12 :9 說到天主的恩寵為我們是足夠。接著他又在斐理伯書4 : 6 教導我們,甚麼也不要掛慮,只要在一切事,以懇求和祈禱,懷著感謝之心,向天主呈上你們的請求。
我希望每一個人每一天都能夠抽空靜下來,反省天主賜給了我們多少的恩寵。我們明白沒有任何的事物在生命中是理所當然的。因為一切都是來自天主的恩賜。如果我們對自己所擁有的感恩,你將會領受更多天主的祝福。一個懷有感恩的人,才有力量把痛苦的生命轉變成寧靜的喜樂和平安,也會堅強自我的信德幫助自己成就大事。
相信大家都知道教區正積極籌款為興建兩間新聖堂,墳場的擴建及一些聖堂的維修工程。在建堂和維修過程中需要適量的資金,教區會以不同活動形式籌款,希望大家能頂力支持繼續為建堂計劃祈禱並同心合一建主的聖殿。讓我們懷著感恩的心,盡量為此事獻上一份力量。最後,我以保祿寫給格林多教會的書信,說到 【天主愛樂捐的人】格後書9:7作為互相共勉。
梅杰神父
港島西南及離島總鐸
/filemanager/letter/common/upload/images/11/46/t_rev-james-boey.jpg
彼此相愛
2023年8月1日
自從去年年頭被委任為青衣聖多默宗徒堂主任司鐸,便走馬上任接替麥景鴻神父成為所屬總鐸區「新界西南總鐸區」的總鐸,而麥神父則被調往九龍堂區工作。
本總鐸區有6個堂區-包括歷史最久的荃灣「葛達二聖堂」、充滿禮儀和神學味道的荃灣荃景圍「聖母領報堂」、座落於屋邨之中的下葵涌「聖斯德望堂」、位置於中學校舍內的葵涌石蔭「聖若望宗徒堂」、以藉著通透的落地玻璃牆與外界打成一遍的青衣「聖多默宗徒堂」和教區亦會在東涌地鐡站旁-興建一座固定的聖堂,以迎接北大嶼山的發展,而這項目成為教區日後的發展重點,建設新聖堂為當地的社群服務。
我們天主教會為培育下一代願意肩負起神聖的教育使命,有教無類,所服務的對象90%以上階非教友。我們總是希望我們的下一代,無論是否教友,能有機會在福音的真善美愛的環境下熏陶成長,以便回饋未來的社會。而我們總鐸區內的堂區皆經常與所屬的天主教學校攜手合作,履行這教會使命。
本總鐸區內的聖堂充當天主臨在於社區的有形可見的標記,而這標記不在於以石屎建成的有形可見的築物建,而是由教友團體組成,為天主的慈愛在不同的社區做見證-關愛有需要的社群,特別是窮困貧乏、容易被人們遺忘的一群。可見這是教會成立堂區的目的。
可能有教友這般想,我已有自己聖堂可享用,為何要支持在其他區域興建聖堂?其實我們支持其他地區興建聖堂是因為我們是「共屬一家」。如聖保祿所勸勉的:「原來身體不只有一個肢體,而是有許多…不但如此,而且那些似乎是身體上比較軟弱的肢體,卻更為重要;並且那些我們以為是身體上比較欠尊貴的肢體,我們就越發加上尊貴的裝飾,我們不端雅的肢體,就越發顯得端雅。」(格前12:14, 22-23)
我希望在我們總鐸區內教友,有機會去鄰近堂區朝聖互訪,彼此交流認識;特別關注東涌堂區建堂的現況和發展。我們今天可能已有固定的聖堂能安穩地祈禱獻祭,但我們可記得當初未有聖堂時的情況;今天他們參加禮儀的地方,還是「朝行晚拆」-相似遊牧民族-他們也期待有一天,能得到天主的祝福,在固定的地方活出信仰。
我在此期望大家能懷著我們共屬一家的精神,支持「教區籌募建堂及發展基金委員會」的工作,與教區共同實踐這個不容易而艱鉅的任務。
林祖明神父
新界西南總鐸
/filemanager/letter/common/upload/images/12/47/t_father-rev-benedict-lam-2023.jpg
永援聖母熱心敬禮
2023年9月1日
小時候在某彌撒中心成長,自問談不上是虔敬的教友,記得好幾次參加堂區退省,對於那時堂區團體的面貌,常常聽到類似的有感而發:「如果(我們)堂區有傳統聖堂的建築物,教友的歸屬感、祈禱的氣氛、教友間的和諧便可以不一樣⋯⋯」所以日後的我當了神父後,有機會服務果真擁有實體聖堂建築的堂區,我難免對那裏的信仰團體有不一樣的期待。
菲律賓作為全球第三大天主教國家,全國81%人口為天主教徒,且聽說每星期參加感恩祭的教友佔其中四分之一,今年年初筆者有幸前往當地修讀一些牧民課程,同樣也懷著不一樣的期望前往該地。
論菲律賓天主教熱心敬禮的表表者,許多菲律賓教友回答的是有關永援聖母的敬禮,在馬尼拉省的Baclaran有一所奉獻給永援聖母的國家級朝聖地(National Shrine of Our Lady of Perpetual Help) ,那裏又被當地教友稱為贖世主堂Iglesia Redentorista。逢星期三下午有特別的敬禮永援聖母的感恩祭、誦念玫瑰經的禮儀,以及以永援聖母的聖像畫降福信眾的儀式,有關聚會一般約三四千教友參加,如此景象,即使想找一處合適的位置站立也不容易,而該地主日則有約五萬教友參予主日感恩祭,筆者有幸三次往當地朝聖。
幾次的朝聖經驗中,其中最吸引的一點是這所大聖堂旁有一供奉獻爉燭的小聖堂,朝聖者以自助方式花五十Paso(菲律賓貨幣)購買小爉燭,奉獻燭光的地方有擺方小爉燭的金钃架,而下方則有大型石屎盤盛載爉燭熔化後剩下的爉,看見其中纍積厚厚的爉層,已不難明白該地如何香火鼎盛,而且有不少信眾都在那裏站著祈禱,待自己奉獻的小爉燭燒盡才離去。
由於不同感恩祭場次均有三四千教友參加,所以分發聖體前,四五十人的送聖體員先有秩地登上至聖所恭領聖體,如此景像叫筆者內心經驗一陣讚嘆,眼前的境象反影每一場宗教聚會不單是信德的表現,而且也確是共融合一的標記,經常幾千教友參予同一禮儀,各人均有秩序地參予不同的部份,即使零星地被發現有跟不上秩序的信友(其中當然包括筆者在內),也只聽到友善的溫馨提示,以及溫文地接受提示。
在菲律賓生活四個月,當與許多當地神父修女談及當地浩瀚的教友人數時,他們常說:我們期望菲律賓教友不是Nothing but piety (意謂除了虔誠之外,便沒有甚麼)。我感謝天主,讓我看見當地教友除了虔敬之外還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素質,香港教區不斷致力興建更多聖堂建築物,作為教區神父,筆者期望皆同教友不斷在信仰團體生活中邁進。
葉寶林神父
/filemanager/letter/common/upload/images/13/48/t_rev-martin-ip.jpg
/filemanager/letter/common/upload/images/13/49/rev-martin-ip-1.jpg
/filemanager/letter/common/upload/images/13/49/t_rev-martin-ip-1.jpg
/filemanager/letter/common/upload/images/13/50/rev-martin-ip-2.jpg
/filemanager/letter/common/upload/images/13/50/t_rev-martin-ip-2.jpg
/filemanager/letter/common/upload/images/13/51/rev-martin-ip-3.jpg
/filemanager/letter/common/upload/images/13/51/t_rev-martin-ip-3.jpg
/filemanager/letter/common/upload/images/13/52/rev-martin-ip-4.jpg
/filemanager/letter/common/upload/images/13/52/t_rev-martin-ip-4.jpg
/filemanager/letter/common/upload/images/13/53/rev-martin-ip-5.jpg
/filemanager/letter/common/upload/images/13/53/t_rev-martin-ip-5.jpg
教會的建設者
2023年10月1日
回應教區為籌集急需的建堂及發展資金而推行不同的項目,我認為這是一個珍貴的機會讓香港所有的教友去反思我們作為"建設者"的使命。
每個受洗皈依基督的人,憑藉他或她的洗禮,都被稱為"教會的建設者",與教會的建築師及主要建造者-耶穌基督契合。
聖保祿宗徒在致厄弗所人信強調:「所以你們已不再是外方人或旅客,而是聖徒的同胞,是天主的家人;已被建築在宗徒和先知的基礎上,而基督耶穌自己卻是這建築物的角石」(厄弗所書 2、19-22)
我們與耶穌一起,是聖殿的建造者,亦都是教會的建設者。在建設教會的工作中,我們每人都肩負著特定的功能及使命。聖神將因應教會的需要,恩賜我們不同的能力,為建設教會而作出供獻以光榮天主聖名。
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在其教會憲章"Lumen Gentium"指出:"聖神不僅透過聖事與福傳事工來聖化及引導天主子民向善,更如聖保祿所述「這一切都是這唯一而同一的聖神所行的,隨衪的心願,個別分配與人」 (格林多人前書12:11) 仁慈的上主把恩典分配給我們,讓我們在各自的崗位上為建設教會事功上盡力而為,「聖神顯示在每人身上雖不同,但全是為人的好處」 (格林多人前書12:7) "
我們應當無私地以聖潔的生活回應天主的召叫,努力建設教會,忠於耶穌基督和祂的福音,忠於我們的洗禮和對主的承諾。
聖潔的生活與教會建設者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在其(Christifideles Laici)中寫道: 「平信徒必須認識並實踐聖潔生活的使命及義務,因為這是主耶穌基督親自留給我們的典範。透過聖洗聖事,建設教會這神聖使命托付給全體平信徒,延續教會先輩們的努力,藉「諸聖相通功」傳承下去。無數的平信徒,雖然忙於為口奔馳,卻默默地為仁慈的天父建設衪的教會,他們有賴天父的恩典與力量,充滿堅定的信心建設主的葡萄園,成為既謙卑但偉大的教會建設者。」
讓我們努力支持教區建設新聖堂及未來發展之籌款工作,成為「教會建設者」回應在信仰生活上成聖的召叫。
包俊偉神父
/filemanager/letter/common/upload/images/14/54/t_rev-gervais-baudry.jpg
整裝待發回家去
2024年1月17日
教區成立籌款委員會的其中一個首要目的是為了擴建粉嶺聖若瑟堂。新建的聖若瑟堂將成為我們的家,一個我們可以聚集,一同獻祭,一同分享信仰生活的新地方。首先,讓我感謝所有為這個計畫慷慨解囊的兄弟姊妹:願天父恩賜各位豐盛的恩典和慈愛,以回報你們無私的捐獻!
讓我與您分享,我們整個堂區如何準備重返教堂的情況。即使我們不知道我們的新教堂何時可以完工,兩年多前我們已經成立了一個小組,致力籌備新聖堂的開幕。從一開始,我們進行了一系列的討論,集思廣益,如何慶祝及善用這恩典。我們深信,我們的策劃工作,不僅是為了我們的堂區,而是要回饋教區及粉嶺地區居民的支持。經過多次會議之後,我們意識到僅僅籌備一些慶祝活動並不是唯一重要的,準備好我們的團體去迎接新聖堂的落成這份天主賜予的禮物,以及翻新舊聖堂才是更為重要。
上述之「聖堂開幕籌備小組」提出了一個想法:把每個月的第一個主日定為「回家主日」,在這段旅程的首階段,從2023年2月至7月,我們在聖方濟各書院禮堂,向主日彌撒聚集的教友,展出一幅易拉架。通過一些相片和文字, 幫助教友參與這段旅程。三個主題指引著我們, 每個主題為期兩個月, 分別是「感恩」、「期待」 和「更新」。
在最初的兩個月中,我們感謝天主,賜予我們堂區有這麼豐富的歷史。我們回憶起我們堂區是如何透過宗座外方傳教會的賴法禹神父(Fr. Ambrogio Poletti, PIME)的努力而誕生的:自1950年以來,他致力於粉嶺地區的福傳工作,並且要感謝一位教友的慷慨捐助,他得以開始聖堂的建設,聖堂得以在1954年祝聖。在那些年裡,許多內地同胞湧向香港,而堂區則照顧他們的需求。同時,為了關心日益增多的兒童教育,寶血修女會希望在粉嶺開辦一所學校;於1959年,「寶血會培靈學校」開始提供服務。這個第一主題以對教區的深深感謝作為結束,因為教區決定為我們團體建造一座新聖堂,並感謝所有通過慷慨捐助使這座新聖堂成為可能的人士。
在四月和五月期間,「回家主日」的主題是「期待」,我們回顧在2016年7月,我們在舊聖堂舉行了最後一台感恩聖祭。大家現在都熱切期待回家。在這兩個月裡,我們透過虛擬方法帶領教友回憶舊聖堂的點點滴滴, 以增加我們重返原有聖堂並在那裡感謝天主的渴望。
「更新」是我們旅程的最後一部分。在易拉架展示板上,我們展示了新教堂的一些設施,告訴教友們準備進入新地方的同時,我們應首先更新自己的生活。
在「回家主日」計劃的第二階段,我們付諸實踐了最後一個主題 -「更新」。從8月開始,我們鼓勵教友反思在生活中應做出哪些改變來更新自己。到十月,我們準備了一張祈禱卡,教友可以在上面用禱告的形式,向天主寫下自己的更新承諾。到11月,我們設置了一幅大拼圖:已經寫下禱告的教友可以將其貼在一塊拼圖上,形成一幅美麗的圖畫。我現在無法告訴你這幅圖畫是什麼,但當你來參觀時,你會看到它,記得來找拼圖看看。我們的計劃是為所有教友提供機會寫下這個禱告,並在新堂祝聖前完成504塊拼圖。每一位前來參與聖體聖事的粉嶺教友,都能看見這幅拼圖,並記起自己對天主所許的更新承諾。
除了我們選擇了這極具意義的圖畫 ,它是由我們的一位教友設計,這一幅拼圖也是一個很好的團體共融的生活象徵。每塊拼圖的形狀都不同,代表著我們每個人都各不相同。要融入團體生活,有時我需要削減自己的自私,為鄰人留出空間; 有時我需要投入更多努力和愛心去接近我的鄰人。就像拼圖塊的形狀一樣:「一切深谷要填滿,山陵要剷平」(依40:4)。此外,每塊拼圖的顏色和位置也各不相同,這代表著我們在教會裡各自的使命。只有當每個人都找到自己的位置時,教會的形象才能在世人面前發放光芒,吸引更多人追尋生命和愛的源頭 - 我們的天主。
在2022年,我們堂區開始了為期三年的牧民計劃,以《聖經》中的一句經文為指引:「建在山上的城,是不能隱藏的」(瑪5:14)。我祈求天主,願我們的社區憑藉新教堂的恩賜,成為粉嶺地區吸引人的地方,不僅因為人們會來參觀我們的教堂,更重要的是,他們會被一個能感受到天主之愛的團體所吸引。
戴民禧神父
聖若瑟堂區-粉嶺
主任司鐸
/filemanager/letter/common/upload/images/15/55/t_fr-pietro-paolo-dossi.jpg
/filemanager/letter/common/upload/images/15/56/01 Roll-up Banner.jpg
/filemanager/letter/common/upload/images/15/56/t_01 Roll-up Banner.jpg
/filemanager/letter/common/upload/images/15/57/02 Roll-up Banner.jpg
/filemanager/letter/common/upload/images/15/57/t_02 Roll-up Banner.jpg
/filemanager/letter/common/upload/images/15/58/03 Roll-up Banner.jpg
/filemanager/letter/common/upload/images/15/58/t_03 Roll-up Banner.jpg
/filemanager/letter/common/upload/images/15/59/04 Roll-up Banner.jpg
/filemanager/letter/common/upload/images/15/59/t_04 Roll-up Banner.jpg
/filemanager/letter/common/upload/images/15/60/05 Roll-up Banner.jpg
/filemanager/letter/common/upload/images/15/60/t_05 Roll-up Banner.jpg
/filemanager/letter/common/upload/images/15/61/06 Roll-up Banner.jpg
/filemanager/letter/common/upload/images/15/61/t_06 Roll-up Banner.jpg
/filemanager/letter/common/upload/images/15/62/Prayer Card.jpg
/filemanager/letter/common/upload/images/15/62/t_Prayer Card.jpg
傳教慶典與建堂籌募
2024年2月21日
在「信德年」的結束,也是方濟各教宗在任的第一年,他在宗座勸諭《福音的喜樂》第二十八號,告訴我們﹕
堂區並不是落伍受淘汰的機構;正因為它有強大的靈活性,它的架構可以預設幾種不同的小組,按照牧者和團體的開放度及傳教創意而採取不同的活動方式。當然,堂區並不是福傳的唯一機構,如果它具備自我更新和不斷調適的能力,教會便繼續「生活在其子女們的家中。」
這預設堂區確實和家庭以及百姓的生活相連,它沒有成為一個與人脫節的無用結構,或由一小撮孤芳自賞的特選者所組成的團體。堂區是教會在一個區域內的臨在,以造就環境便於聆聽天主聖言、發展基督徒的生命、交談、宣講、愛德洋溢、朝拜和慶祝。
堂區藉著它所有的活動,鼓勵和培訓它的成員成為福傳者。它是團體中的團體,是招呼旅途上口渴者飲水的聖所,為能繼續前進,以及不斷往外傳教的中心。可是,我們必須承認,重新檢討和更新堂區這號召還沒有結出足夠的果實,使堂區更接近人群,使之成為活生生的共融和參與的環境,和完全以傳教為重的團體。《福音的喜樂 #28》
我作為一位教區神父,晉鐸後一直在堂區工作,就是完全認同教宗對堂區團體的見解,而且有一份很深切的來自牧民經驗的共鳴。堂區作為眾家之家,透過福傳成為一個社區的生活中心,教會的臨在,讓眾人都可聆聽天主的聖言,生命的教育,愛德的見證,並有機會藉著禮儀的慶祝,與主相遇。
我深信這並不是我獨有的經驗,也是每一位堂區神父共同的欣喜領悟。因此,適逢2024傳教節,是由總鐸區慶祝基督徒的傳教使命,我們「港島東總鐸」八個堂區, 無論神職、修道和信友,都希望舉辦一個盛大的福傳晚會,盛大不是在於人力、物力和財力,而是在於共議同行、各盡其職與同心合力,讓整個總鐸區的兄弟姊妹,一起宣認和慶祝天主的臨在,天主的救恩臨於香港吾家。
最後,藉著一連幾場的福傳聚晚會,除了再一次堅強教友的福傳心火外,也能透過售票和捐獻,支持「教區建堂」籌募捐助,這實在是一舉多得。
温國光神父
港島東總鐸
/filemanager/letter/common/upload/images/16/63/t_rev-timothy-wan.jpg
教堂是創造與救贖的滿全,有賴同心建造
2024年7月2日
我只曾到過聖地朝聖一次,至今在腦海中仍然留下深刻印像,尤其是耶路撒冷加爾瓦略山的聖墓教堂及葛法翁的聖伯多祿堂。
位於加爾瓦略山上的聖墓教堂,在希臘東正教教堂的祭壇下,可以透過祭壇下方玻璃地板上的一個洞,看到並觸摸到加爾瓦略山的岩石。為了觸摸岩石,你必須跪在祭壇下,這是一個極具意義及難忘的經驗。當我觸摸到那冰冷的岩石時,强烈感受到創造與救贖的滿全。正如若望福音所載「耶穌一嚐了那醋,便說:「完成了。」就低下頭,交付了靈魂。」(若19:30),就在這地方主耶穌為救贖我們而獻上生命。
葛法翁的聖伯多祿堂被視為「世界上首座教堂」,教堂中央有一塊玻璃地板讓朝聖者看到聖伯多祿故居的遺址。這棟房子不斷擴大,見證了早期教會不斷擴張。教會初期的弟兄姊妹就是聚集在這裡紀念主耶穌基督及進行擘餅禮。在聖伯多祿堂舉行聖體聖事別具意義,讓你再次與基督的救贖連繫一起,兩千多年前在此聚會的教會團體正是今天的教會大家庭,無論何時何地在世上不停地慶祝救恩的奧蹟。
興建新聖堂正是擴展「世界上首座教堂」聖伯多祿故居,在聖堂內我們回顧主耶穌所做的一切和對我們所說的話,在聖堂內我們透過聖體聖事分享主耶穌的愛,在聖堂內透過聖十字架及聖復活滿全了基督的救贖工程。
擴展聖伯多祿故居是一個重要感恩之舉,而在全球各地建立新聖堂更為必要,因為上主正呼召來自不同地方、文化和背景的人來跟隨祂。往往各地區會先行成立基督徒團體,有待茁壯成長,繼而衍生建立新聖堂的需求,而建設新聖堂能讓我們滿懷感恩之情去接待更多追尋上主救恩的兄弟姊妹。香港教區於每年復活節時,在聖堂內為眾多新教友舉行入門聖事,讓他們加入教會大家庭,正是香港教區多年來在各區興建聖堂的成果。
各位主內的兄弟姊妹,我們要踴躍捐款支持教區建堂及發展基金委員會籌募建設新聖堂之經費,正因為我們每人都背負着延續救贖工程的使命。在這個歷史性的時刻,我們被召喚為東涌新聖堂的建設做出貢獻。我深信東涌新聖堂必能匯聚當地之基督信徒,在教會團體中發顯天主的大愛與救贖,使上主的創造與救贖得到滿全。
讓我們滿懷感恩和喜悅,根據自己的能力捐獻吧!
邵錦棠神父
贖世主堂主任司鐸
/filemanager/letter/common/upload/images/17/64/t_Fr-Luigi.jpg
讓窮寡婦慷慨分享的精神承傳下去
2024年8月1日
曾經有弟兄姊妹問我:「為什麼在這經濟不景的日子,還要為興建新聖堂進行籌款?究竟作為基督徒以及天主的子女,我們又應該如何參與或回應呢?」以下的故事,或會讓你進一步明白:
話說有一次,德蕾莎修女與另一位修女帶了一些食物,去探訪一位有四個小孩的窮寡婦。
這婦人在接受了修女的食物之後,一面感謝修女,一面細心地把食物分成兩份:一份留給孩子們分食,至於另一份則包好,放在一邊。
德蕾莎修女看了感到十分奇怪,以為她捨不得讓孩子們吃飽,所以將食物留待隔天才再給孩子們吃,於是修女就問這位媽媽:「太太,你為什麼要將食物留下一半呢?」
這位婦人就說:「修女,住在我們隔壁的鄰居,他們今天也沒有東西吃。故此,我想把這一份食物送給他們,與他們分享修女給我家孩子和我的這份關懷。」
這位婦人願意將別人送給她的必須日用糧,分給與她有同樣需要的人,這展現出她有極大的愛心和分享的精神!
透過以上的故事,我們可以反躬自問,假如遇到相同的情況,我們又能否做得到呢?其實將自己多餘的送給別人,已經很不容易了;更何況要將自己必須的分給別人一半,我想我實在做不到,也不願意這樣做。
這位婦人的真人真事,使我想起主耶穌稱讚的那位窮寡婦,她只是奉獻了兩文小錢,但耶穌稱讚她說:「眾人都是拿他們多餘的投入,作為給天主的獻儀,而這個窮寡婦卻是從她的不足中,把她所有的一切生活費用都投上了。」(路廿一4)
藉着以上的福音,主耶穌也在邀請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你,尤如昔日的那位窮寡婦一樣,在面對不足或匱乏時仍然願意與他人分享,從而讓窮寡婦慷慨付出,分享所有的福音精神能延續下去。雖然我們未必是百萬富翁,但只要我們願意按自己的能力支持是次的籌款,相信主耶穌也會稱讚我們每一位,尤如昔日稱讚那位窮寡婦一樣。
同時,保祿宗徒就著慷慨分享亦曾經說過:「小量播種的,也要小量收穫;大量播種的,也要大量收穫。每人照心中所酌量的捐助,不要心痛,也不要勉強,因為『天主愛樂捐的人。』(格後九6-7)
願我們都成為樂捐的人,積極支持建堂基金籌款,好讓東涌的新聖堂能早日落成及投入服務。 主佑!
麥英健神父
聖方濟各堂
主任司鐸
/filemanager/letter/common/upload/images/18/65/t_rev-aloysius-mak.jpg
精誠團結 共負一軛
2024年11月27日
天主教香港教區180年來一直服務香港,見證並宣揚基督的福音,同時更恪守基督的教導,力行仁愛,關懷各階層市民的需要,尤以對兒童、青少年成長與發展、家庭、安老及支援弱勢社群等方面的服務,建樹良多。
香港教區由52個堂區所組成,當中包括39間聖堂及28間彌撒中心。各堂區讓天主教教會在牧養人靈、社會服務及教育等工作等得以傳承和延續,造福不同年齡層的廣大市民。
除剛落成啟用的粉嶺聖若瑟堂外,在未來十年,教區仍然需要數以億計的龐大經費,去興建及維修聖堂,例如東涌堂區興建新聖堂,加建天主教墳場龕位,以及提昇教育事務及社會福利的質素等,目的是為信眾及市民帶來更完善的服務。
天主教教育事務處自 2021 年開始,為響應天主教「教區籌募建堂及發展基金委員會」的呼籲,邀請屬下全體教區學校,包括 103 間教區中學、小學及幼稚園,成功合辦「跳繩強身心.建堂顯主愛」 籌款活動。在2022及2023年開始,我們很開心得到修會學校和明愛學校的參與,支持是項籌款活動。過去4年,在各方的努力下,我們共同為教區籌得超過港幣一千萬圓。
由於教區的發展計劃需要的資金甚為龐大,故本處今年再接再厲,繼續邀請香港天主教教區學校聯會於2025年3月22-23日(星期六及日)主辦「發光發熱塔冷通」綜藝籌款活動,希望能團結全港所有天主教學校,同心同德,共同襄助教區發展。
我們希望各位天主教學校師生及家長,鼎力協助,向更多社會人士推廣是項善舉。本人在此謹代表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周守仁樞機,感謝各位的積極參與和支持,願天主百倍賞報大家的慷慨支持。主祐安康!
龔廣培
教育事務主教代表
/filemanager/letter/common/upload/images/19/66/t_Kung-Kwong-Pui-Joseph.jpg
上主的帶領
2025年1月6日
被周樞機委任為總鐸
2023年9月突然收到夏主教的短訊,詢問是否接受周樞機的委任,成為港島西南離島總鐸區的總鐸。當徵詢了長上的意見後,便告知夏主教接受被委任,但因長期在學校工作,對堂區的事務,會出現經驗不足的現象。在2022年3月,我亦是突然被長上委任成為聖安多尼堂的主任司鐸,這是我第一次在堂區服務,只好邊做邊學。
成長經驗
我是在薄扶林太古樓的露德聖母堂長大的,那時的主任司鐸明之剛神父和一群法國修女,很關心和照顧堂區的教友和青少年,我很懷念他們。當時堂區的宗教氣氛很濃厚,教友都很熱心。另一方面,我是在聖類斯中學讀書的,學校的宗教氣氛也是很濃厚,很多同學在小息和午飯時間,都會入聖堂祈禱和朝拜聖體。至於我的家庭亦是一個很熱心的公教家庭,家中有聖母台。在聖誕節時,會佈置馬糟和聖誕樹。
回應聖召
中學畢業時,由於神父的提示,便開始思考聖召,最後決意加入慈幼會。雖然家人極力反對,但由於信德力量,最終都接受我的意願。在修院的祈禱經驗,使我明白聖召其實就是天主的愛,試問有誰的愛是永恆和不變的,只有天主的愛才能永恆不變的。在1989年1月31日,修會慶祝會祖聖若望鮑思高的逝世百周年慶典上,在聖安多尼堂,胡振中樞機祝聖我為司鐸。
當我從加拿大進修回港後,我便分別在慈幼學校、聖類斯中學和慈幼會修院服務。現在,我是聖安多尼堂的主任司鐸。當我被委任為總鐸之後,我籌組了總鐸區的堂區牧民議會的會長會,以統籌和計劃總鐸區內的福傳和關愛工作。就是這樣,我們便籌備了慶祝今年的傳教節,福傳活動分別有聖母像出遊、音樂會、佈道會、參觀早期傳教士的足跡、話劇祈禱會和清潔沙灘愛德工作。
邀請參與建堂籌款
最後我希望呼籲各位教友和善長人翁,大力支持香港教區的建堂運動,因為現時仍有地區,沒有天主教的聖堂,教友聚會都是借學校或別的地方,很不理想。希望將來有新的聖堂,在各地區,都能推動福傳和愛德服務。
吳多祿神父
港島西南離島總鐸區總鐸
/filemanager/letter/common/upload/images/20/67/t_rev-peter-ng.jpg
教區學校聯會為教區籌款活動:從「跳繩強身心」至「發光發熱塔冷通」
2025年2月14日
天主教香港教區180多年來一直服務香港,見證並宣揚基督的福音,同時更恪守基督的教導,力行仁愛,關懷各階層市民的需要,尤其對兒童、青少年成長與發展、家庭、安老及支援弱勢社群等方面,建樹良多。
除剛落成啟用的粉嶺聖若瑟堂外,在未來十年,教區還需要億計的龐大經費,興建及維修聖堂,例如東涌堂區興建新聖堂,加建天主教墳場龕位,以及提昇教育事務及社會福利的質素等,為信眾及市民帶來更完善的服務。
自2021學年,「香港天主教教區學校聯會」響應「天主教教育事務處」及「教區籌募建堂及發展基金委員會」的呼籲,全體103間教區學校合辦「跳繩強身心.建堂顯主愛」籌款活動。在2022年開始,我們更邀得修會學校和明愛學校參與,支持是項籌款活動。於2024年,我們舉辦的「建堂耀主‧百校繩飛 - 可持續發展世界紀錄(SDG World Record)」活動,更多達120間中、小、幼學校參加,共創同時跳繩人數最多的世界紀錄。活動一方面鼓勵學生藉恆常運動以強身健體,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符合教育學習宗旨;另一方面也以此喚起天主教學校的全體持份者,尤其各位家長和學生團結一致,貢獻己力,向社會人士推廣這項善舉及健康訊息。過去4年,在各方的努力下,我們共同為教區籌得超過港幣一千三百多萬圓,成績令人鼓舞。
由於教區的發展計劃需要的資金甚為龐大,故本會今年再接再礪,在「天主教教育事務處」的帶領下,將於2025年3月22及23日(星期六及日)主辦「發光發熱塔冷通:天主教教區學校綜藝匯演暨音樂馬拉松籌款 2025」,希望能團結全港所有天主教教區學校,同心同德,共同展示綜藝才華,並為香港教區建堂及發展基金籌款。
支持教區的建堂發展計劃,不單只為教區牧民的發展需要,同時也是為了整個香港社會的發展需要。我們希望各位社會人士,尤其天主教學校師生及家長,鼎力協助,向更多社會人士推廣是次善舉。本人在此謹代表天主教香港教區主辦的學校,感謝各位的積極參與和支持,願大家的慷慨支持得到天主百倍的賞報。主佑!
林志江校長
教區學校聯會主席
/filemanager/letter/common/upload/images/21/68/t_Lam-Chi-kong.jpg